唐人屋敷跡
我的最愛menu選單

江戶時代鎖國政策下,在長崎設立的中國人街遺址。不妨一邊想像當時的盛況,一邊感受歷史的痕跡?
推薦焦點
- 江戶時代鎖國政策下的珍貴史跡
- 可以一窺當時中國人的生活
- 可以學習長崎的歷史與文化
- 周邊還有中華街,可以享受美食文化
- 推薦給歷史愛好者、文化愛好者
概要
唐人屋敷是江戶時代,在鎖國政策中唯一允許與外國貿易的長崎所設立的中國人街。1635年,江戶幕府將中國商船的入港限制在長崎一港,但允許非基督教徒的中國人在長崎市內雜居。然而,由於明朝認為日本是倭寇的據點,禁止中國人前往日本,因此這段時期前往日本的中國人數量很少。
之後,清朝為了應對台灣鄭氏政權而發布遷界令期間,前往日本的中國人主要來自台灣或東南亞,因此人數不多。然而,1684年清朝廢除遷界令,隔年起,中國商船大量來航,走私貿易增加,長崎奉行所便開始限制中國人的居住區域。
於是,1688年,幕府在長崎郊外的十善寺鄉,利用幕府所有的御藥園土地開始建造唐人屋敷,並於隔年完工。唐人屋敷佔地約9,400坪,可容納約2,000人,位於現在的長崎市館內町。周圍以圍牆和護城河環繞,大門旁設有崗哨,監視人員的出入。與出島的荷蘭人受到嚴格監視不同,中國人可以相對自由地出入。出島的建設費用由長崎的居民負擔,而唐人屋敷的建設費用則由長崎的居民向幕府借款支付。
1698年,由於大火燒毀了五島町和大黑町的中國船貨物倉庫,為了方便監管倉庫,便將唐人屋敷前面的海域填平,建造了中國船專用的倉庫區域。這個區域被稱為新地,並發展為現在的長崎新地中華街。1784年的大火中,唐人屋敷除了關帝堂之外全部燒毀,大火之後,中國人被允許自行建造房屋等。
1859年開國後,唐人屋敷成為廢墟,並於1870年燒毀。之後,居住在當地的中國人在鄰近的長崎市新地町形成了中華街,即長崎新地中華街。
唐人屋敷的遺跡包括:明治時期修復改建的土神堂、觀音堂、天后堂,1868年由福建省泉州出身者建造的舊八門會所,以及1897年改建、改名的福建會館前門。唐人屋敷遺址是江戶時代鎖國政策下,在長崎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國人街遺址,是歷史和文化愛好者必訪的觀光景點。不妨一邊想像當時的盛況,一邊感受歷史的痕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