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人屋敷遗址
收藏menu菜单

江户时代锁国政策下,长崎设立的中国人街遗址。在想象当时繁荣景象的同时,感受历史的厚重。
推荐亮点
- 江户时代锁国政策下的珍贵遗迹
- 可以窥见当时中国人的生活
- 可以学习长崎的历史和文化
- 周边有中华街,可以享受美食文化
- 推荐给历史爱好者和文化爱好者
概览
唐人屋敷是江户时代,在锁国政策下唯一允许与外国进行贸易的长崎设立的中国人街。1635年,江户幕府将中国商船的入港限制在长崎一港,但非基督徒的中国人被允许杂居在长崎市内。然而,由于明朝将日本视为倭寇的据点,禁止中国人前往日本,因此这一时期前往日本的中国人数量很少。
之后,在清朝为应对台湾郑氏政权而发布迁界令期间,前往日本的中国人主要来自台湾或东南亚,因此人数不多。然而,1684年清朝废除了迁界令,次年之后,大量中国商船来航,走私贸易增加,长崎奉行所开始限制中国人的居住区域。
于是,1688年,幕府开始在长崎郊外的十善寺乡,利用幕府拥有的御药园土地建设唐人屋敷,并在次年竣工。唐人屋敷占地约9400坪,可容纳2000人左右,位于现在的长崎市馆内町。周围被围墙和壕沟环绕,大门旁设有岗哨,监视出入。与出岛的荷兰人受到严格监视相比,中国人相对自由地出入。出岛的建设费用由长崎的商人承担,而唐人屋敷的建设费用则由长崎的商人向幕府借款承担。
1698年,一场大火烧毁了五岛町和大黑町的中国船货物仓库,为了方便监管仓库,人们填海造地,在唐人屋敷前建造了中国船专用仓库区域。这个区域被称为新地,后来发展成为现在的长崎新地中华街。1784年,一场大火烧毁了整个唐人屋敷,只剩下关帝堂,此后,唐人被允许自行建造房屋。
1859年开国后,唐人屋敷逐渐废弃,1870年被烧毁。之后,居住的中国人相邻的长崎市新地町形成了中华街,即长崎新地中华街。
作为唐人屋敷的遗迹,保留有明治时期修复改建的土神堂、观音堂、天后堂、1868年由福建省泉州出身者建造的旧八门会所、以及1897年改建并更名的福建会馆前门。唐人屋敷遗址是江户时代锁国政策下,在长崎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国人街遗址,是历史爱好者和文化爱好者必看的观光景点。请您在想象当时繁荣景象的同时,感受历史的厚重。